本期三篇論文,第一篇為江明修教授與劉江合作撰寫的「臺灣社會企業社會資本樣態及發展路徑研究--基於12家社會企業的分析」。論文指出社會網絡有限、社會資本不足是諸多社會企業面臨的現實挑戰,現有研究對社會企業社會資本發展路徑還缺乏深入的討論。該研究運用內容分析法對被評爲「社企之星」的社會企業進行討論。研究發現,社會企業最爲注重其價值鏈社群的網絡建構及價值鏈社會資本的開發,可能是受商業文化影響至深所致,目前社會企業形成了發展社會資本的廣度、深度與小而美三種不同路徑。
第二篇是王保鍵副教授撰寫的「政府捐助財團法人之臂距原則與協力治理:以客家基金會為例」。論文運用財團法人法律規範、公私協力、臂距原則機構等相關理論概念,並以文獻分析法考察四個政府捐助成立之客家基金會。研究發現:1. 客家基金會法律地位為私法人,具有「臂距原則外部組織」性質,受政府經費支持,協助政府處理客家事務,形成客家事務機關與客家基金會之協力治理關係。2. 受客家基金會成立背景、捐助章程治理機制、經費取得方式影響,客家基金會自主性高低有別。
第三篇是劉康慧副教授與劉又升博士後研究員合作撰寫的「臺灣非營利組織管理課程分析: 全國學年度課程之初探」。論文指出, 臺灣非營利部門快速成長,大學提供非營利組織管理課程與學程以因應市場人才之需求,並培育對該領域相關的訓練與職業能力。該研究透過系統性方式描繪臺灣目前的非營利組織管理課程與學程,提供非營利教育相關教師和非營利管理者參考,並反思當前非營利組織管理課程與學程的現況。研究歸納出政策對課程發展的影響、私立大學在非營利課程發展中的重要性、非營利組織管理課程由多元學科提供、課程集中在都市區和北部、課程數量與學生數量不均衡、課程以傳統型講課教學方法為主等現象,進而據此提出非營利組織管理課程專業化、與高中職、非營利組織合作並設立能銜接科別專業且符合非營利實務的課程、建立與產業界的結合、共同課程與提升實戰能力等具體建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