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翻譯研究的脈絡對應到「民國戲劇,表演臺灣」的論壇主題,首先面對的問題就是:1949年以後,我們在臺灣讀到的戲劇作品譯本,從何而來?我們在臺灣戲劇舞臺上用以表演的戲劇文本,是否與民國時期流傳的戲劇譯本,有直接關聯?臺灣本地劇場在接受西方戲劇時,除了風起雲湧的「二度西潮」(馬森語)之外,是否有來自其他源頭(例如日治時期)的養分與根基?二戰結束到1949年之間的戲劇譯介活動與傳播,是否也構成日後臺灣戲劇舞臺上的有機成分?日治、民國以及臺灣本土的各種戲劇傳譯文本與演出活動,彼此之間是否有相互激盪並且可茲研究的現象與結果?筆者(2020)曾以法國劇作家巴若萊(Marcel Pagnol)的《馬賽三部曲》(La Trilogie marseillaise)為例,分析同一劇作在現代東亞地區的流變,其中涉及民國翻譯家顧仲彝、臺灣日治時期劇作家林摶秋等人的譯介與改編演出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