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青年在國際上為氣候議題發聲,直映腦海的莫過於瑞典少女童貝里(Greta Thunberg)。2018年,時值16歲的她,發起「週五為未來而戰」(Fridays for Future)的活動,號召為氣候罷課,要求政治人物採取具體行動,阻止氣候變遷,此舉不僅啟發多國青少年響應,隔年被美國《時代》雜誌選為年度風雲人物,以「年輕的力量」(Power of Youth)為註腳,更讓她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提名。 童貝里的影響如同漣漪一般,2020年,遠在南半球的15歲澳洲中學生海斯(Ambrose Hayes)搭乘平底船,在船桅高掛「無碳排」(NOGAS)旗幟於雪梨港抗議,呼籲各國領袖採取更積極的措施防止暖化;17歲中國女孩歐泓奕則獨自帶著自製的海報,在家鄉廣西桂林上街提醒「氣候危機,沒有疫苗」,儘管遭受來自成人世界的各種恐嚇、訕笑,以及學校退學的壓力,仍挺身呼籲大眾重視氣候暖化問題。 這些原本該無憂無慮、埋頭書本的孩子,為何紛紛走上街頭?從2021年權威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刊出的一篇研究報告,便可窺見年輕世代對於未來的焦慮,以及政府不作為的憤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