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一所屬於我們排灣族的學校有多困難?族人又如何突破體制上的限制,抑或是在體制內發展出更多元觀點的做法?族人期待中的排灣族學校又長什麼樣貌?是本研究書寫上所關心的議題。我國早期為改善原鄉教育資源條件及保障原住民升學機會,頒布各項政策以提昇原住民教育水平,進而改善原住民族社會生活水平。自憲法改革後,在教育場域中增加原住民族語言及文化要素,並將教育體制調整至符合原住民族發展需求,以多元文化教育精神,營造各族群間共存共榮的未來。晚近,為尋求兼重一般教育與民族教育的可能結合模式,開始出現若干專為原住民族社會需求設計的教育體制,包括原住民族學院、大專校院原住民專班、原住民族完全中學、民族實驗小學等各種型態的教育機構。本研究為突破體制上的限制,試圖提出建立排灣族學校與教育模式的可能模式,並圍繞在以下四個重要的基本哲學:一、以排灣族為主體的課程知識體系。二、以部落和社區為本位的學校教育。三、以實驗研究為核心的學校發展。四、以跨界夥伴協作的學校經營模式。其研究目的無非是重拾與找尋對己身文化的理解與認同的教育模式及教學環境。未來屏東排灣族學校需要培育什麼樣的人才?如何籌畫課程與師資都是本研究將要探討的基本面向。基於此,本研究透過文獻回顧及深度訪談進一步了解排灣族民族學校在發展與規劃上之可行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