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論文在探討河川文化與「公共性」的議題。public涉及的概念中,即包含了「公共性」的概念,河川自古以即以「公」的形式存在,擁有「公有地」、「公共財」、「共有地」、「共同體」、「生態圈」或者「共同資源」等「公共性」概念,換言之,河川不被認為是以「私」或「私有化」的形式存在。本文以曾文溪上游治理現象為例,首先,爬梳鄒族的河川文化,探討曾文溪與鄒族社會難以切割的關係,並討論這一條維繫鄒族生命、社會與文化的河川,族人是如何利用、管理並賦予河川多樣的文化意義;其次,本文將進一步梳理近百年來(1900-2010)的曾文溪歷史,初步描述百年來河川發生的種種變化,特別是那些改變河川生態、功能以及江河景觀的歷史事件,亦即導致河川公共性轉化具關鍵性的河川治理事件,如水稻引進、定耕農業、技術引進、水庫及攔砂壩興建、河川保育以及重大的河川災害等等事件,這些均足以改變鄒族社會的河川文化,也因著這些事件而增加了河川複雜的權益關係網絡,讓原本屬於部落及在地性層次的「公共性」議題,被提至國家、甚或全球性的環境議題。最後,在本文結束前將在「經濟發展」與「環境倫理」兩種知識範疇下進行辨證與對話,提出曾文溪治理的人文視野與路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