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下水超抽使得研究區地下水之水理水頭下降,更導致當地的地層下陷,使得區內農地可能因地層下陷及海水入侵而遭受污染。在2005年7月及2006年1月兩次調查共採樣了研究區33個點位及198個土壤樣本,進行土壤化性分析,分析的項目包括:土壤飽和抽取液之pH、電導度值,以及Na+、K+、Ca2+、Mg2+、Cl-、SO42-、HCO3-、CO32-、NO3-等9組離子濃度,利用Piper水質結構圖、pH、電導度等指標,配合土壤圖、地下水水位、水文地質、氣候、微地形、歷史文獻等地理資訊進行空間分析。分析的結果顯示:區內土培樣本的鹽度均已屬於不適於耕作狀況;土壤鹽度空間分佈大致以內陸向海岸遞增;不同土層間的鹽度大呈現向下遞減的趨勢,且沿海地區土層污染源主要來自海水,內陸地區其污染源主要為農業污染。研究顯示:本區的土壤鹽度與古潟湖堆積環境、土壤水作用力、養殖漁業放流水、距海遠近等因素關係密切;其次,在洪氾期間農地土壤鹽度有下降的現象,土壤電導度值與海水的電導度值差距頗大,與一般人視海水倒灌是造成土壤鹽化的原因之認知有所差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