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地方學」的發展,從民俗學、地方志、區域研究、文史田野到社區總體營造、公民社會的穿透,呈現出地方學的風貌。戰後臺灣的官方場域,以臺灣為尺度範圍的歷史知識,被歸為「地方志」;以傳統的志書編輯方式來建構,從臺灣省政府到縣市政府都有文獻委員會,編纂地方志,往往也出版期刊,成為地方知識的保存、交流處。解嚴之後,本土意識抬頭,臺灣研究越來越受到重視,為了建構臺灣史,更為基礎的地方學研究開始有進一步的發展。九十年代出現地方志修纂風潮,宜蘭縣、高雄縣以現代學術研究風貌呈現的縣史,突破了地方志的舊有格式,發展出「宜蘭學」、「高雄學」的論述。二○○○年以後,各地地方政府投入資源,和大學或學術單位合作,建構以縣市為範圍的「地方學」,成為促進地方學發展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