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台灣努力推動法律倫理。從台灣法律倫理文化角度而言,推動法律倫理的目標,希望回應社會對司法不公的指責,落實司法公正,改善司法形象,建立司法信賴。然而,何謂司法公正?台灣現今實踐司法公正的制度規劃、程序設計乃至審判結果,為何屢屢引發司法不公的爭議?本文認為,推動法律倫理,不僅要讓法律人熟練法律倫理誡命,謹守從事法律專業時應有的人際交往分際,更應該積極發揮法律倫理的社會溝通功能,嚴肅對待法律人在解釋、適用法律時總是會遭遇利益衡量、價值抉擇等難題。法律人特別是法官與檢察官,在面對司法不公的指責時,必須反身自省:我在個案解釋、適用法律時,提出的理由是否充分?是否說理清晰、容易理解?我在審理個案時,曾遭遇面臨哪些利益衡量、價值抉擇的難題?我在解決這些難題所採取的立場與說理,是否已在司法文書(判決書、起訴書/不起訴書/緩起訴書)裡完整說明?總而言之,建立一套允許自由批判的司法公正空間,讓所有進行中的司法審理過程,可以真實反映法律人在法律解釋上所採取的特定立場。這正是透過法律倫理想要促進司法公正,必須嚴肅面對的課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