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伯克段于鄢〉為《春秋》經文中的重要名篇之一,其中的「春秋筆法」更是為後人所爭論不休,而三《傳》對於此篇的說解更是同中有異、異中有同。本文先以訓詁之方式,自小處著眼,透過「克」、「段」兩字的訓解,比較三《傳》解經上的出入。進而得知:三者雖然皆是以《春秋》的筆削之意作為詮釋的出發點,然而在「克」字的解釋上,《公羊》以「殺」字解之,與史實較不相符;《穀梁》以「能」解之,雖然在語義上與先秦群經的用法並無出入,只是在「能殺」的部份與後段的《傳》文中,作了過度的詮釋,仍有倒果為因之嫌;《左傳》以「兩國交戰,一方取勝」來解釋「克」字,則較能如實的反應出《春秋》之意。至於在「段」字的論述上,三《傳》的意見大體一致,皆認為這是夫子對於鄭莊公與共叔段兩人違反倫常的行逕所提出的批判。本文的第二個部份,則是針對鄭莊公在三《傳》中的形象逐一比較,透過《傳》文不同的析論內容,則可以看出三者之間各自的特色及立場。《公羊》、《穀梁》以問答的方式,偏重於字義闡釋;《左傳》則是透過歷史事件的描述,鉅細靡遺的將其中的人物與立場作一個詳實的記錄。三《傳》之間各有千秋,對於後人在了解《經》文的內涵上,有實質的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