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麓山帶位於臺灣造山帶變形前緣,涵蓋大部分活動斷層,孕震構造較為複雜,發生過許多災害性地震。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曾經於三大科學園區,架設約40個臨時寬頻地震站,範圍主要在新竹到台南之間的西部麓山帶,監測微震活動約2年。當時利用傳統地震定位等方式,了解附近斷層的活動程度及場址振動特性。如今分析環境背景雜訊(ambient seismic noise)探求地下速度構造,已經證實研究結果的可靠性,被廣泛接受應用。本研究先篩選每天垂直分量的訊號品質,選定分析1-15秒頻段,把兩兩測站同時間的連續紀錄進行交對比(cross‐correlation)。每天的交對比函數(cross‐correlation function)再疊加平均成每月及每年的結果,試著挑選出每組測站對(station pair)較具代表性的雷利波相速度頻散曲線(Rayleigh wave phase velocity dispersion curve)。之後將利用層析成像(tomography)獲得雷利波相速度分布圖(Rayleigh wave phase velocity map),再進一步逆推得到淺部地殼S波速度構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