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論文主要以藝術評論「實務」的?場來檢討自一九八○年代以後逐漸盛行起來的三個文學批評理論:「接受美學」(Aesthetic of Reception)、「讀者反應理論」(Reader-Response Theory)以及「解構批評」(Deconstruction),其有關文藝批評的相關論述。副標題括弧內的補充說明「尤其是它們在文學以外領域的應用」,理由是一方面文學並不是我的專攻,因此不敢妄加評斷;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後現代文學批評理論後來(尤其是在臺灣)有被廣泛運用到其他藝術領域的趨勢,故而做此聲明並且作為主要辯證的標的。我也注意到在國內大學校園裡的一個風氣,無論學生們討論什麼題目,老師總是要他們提出所謂的「理論根據」,而不管學生們在實驗、觀察和描述上的努力。於是最新流行的後現代理論很快就在校園的論文,甚至期末報告裡,此起彼落了,而「接受美學」、「讀者反應理論」和「解構批評」正是其中相當熱門的選項。我故意讓本文的主標題帶有多重意義的可能性:如果口氣為「這款理論,如何接受?」有表示「虛心請教」的意思,請告訴我們要怎麼樣來接近這些理論。如果口氣為「這款理論,如何接受?!」則是帶有諷刺意味的,並且含有「無法接受」的否定意義;尤其「這款」兩字甚至暗批這些後現代批評理論不過是一種「流行款式」。至於我的論文標題是否真的有這麼多的言外之意和絃外之音,那就由讀者們自己去判斷吧。何況本文所要討論的這些理論,基本上都是標榜「讀者至上的」,不是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