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相關中毒在早期的職業疾病中佔了相當重要的比率,然而在過去數十年間,隨著產業的轉型及生產技術的提升、職業安全衛生法規的修訂、職業醫學及安全衛生的進步、及勞工日益重視自我的健康,「傳統」的職業中毒在臨床實務上日益減少,隨之而起的則是新興職業性毒物促發之疾病,其中最為人熟知的案例莫過於氫氧化四甲基銨(tetramethylammonium hydroxide、TMAH)中毒及1-溴丙烷(1-bromopropane)中毒。TMAH為一種強鹼性的溶液,近年來被廣泛運用於半導體及光電產業,主要作為顯影劑(developer)用途,另外TMAH也被用於清潔晶圓。國內於2003年及2007年,先後有3名男性勞工於進行維修作業時,因25%TMAH意外噴濺暴露導致中毒後死亡。上述案例為全球首見的TMAH中毒致死個案,而國內學界也因此針對TMAH除了強鹼以外的其他毒性進行探討,結果發現TMA陽離子可能阻斷神經肌肉進而導致呼吸衰竭及死亡,因此中毒後除了早期除汙外,最主要的治療應是避免中毒者呼吸衰竭。1-溴丙烷(正溴丙烷)中毒也是近年來國內為人熟知的新興職業性毒物。1-溴丙烷在工業上主要取代可能破壞臭氧層的氟氯碳化物,並被用於金屬、塑膠、電子或光學產品的去漬。國內首次中毒事件發生於2013年,屏東某高爾夫球桿頭鍍膜加工廠陸續有6名員工出現疲倦、下肢麻木及無力等症狀,經後續調查後,確認6名勞工皆係1-溴丙烷中毒,而相關疾病後來也被認定為群聚之職業病。除了TMAH及1-溴丙烷,國內近年來其實也曾發生其他以往少為人知的職業毒物促發之疾病(如二甲基乙醯胺引起之肝傷害),但其影響層面及嚴重度相對有限。不過隨著各類新興毒性物質的導入工業製程(譬如半導體產業使用的多種新興毒性物質),預期未來仍可能發生其他新興的職業性毒物促發疾病,因此如何面對各類新興職業中毒,將會是職業醫學專科醫師及其他職業安全衛生專業人員未來必須面臨的挑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