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文學批評傳統中,整個「文氣」以至其他才、志、神恩、風骨等觀念,都具備一種晦澀和意義含混的特色。這些術語基本上是長久以來承傳因習下來的一些記號語碼(semiotic code),用以形容人與其文章風格所呈露的某種抽象質素。語言文字本來就不能直接觸及這些質素的特徵·所謂非筆墨所能形容和切至,更何況在這些術語之外,另一組記號語碼在實際批評論述中又層出不窮。我們慣巧到的「高」、「遠」、「妙」、「味」等等琳瑯滿目,數之不盡的語碼本身,並沒有明確的語意定位。各語碼之間也很難區分意義界限。它們之能產生作用,絕大部份依賴深植於文化層和神話層的傳統因習,一點一滴累積下來而變成了「社會事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