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洲與蒙古,呈現既合作又競爭的關係,也有著從同盟關係走向離散的戲劇性演變。滿洲在關外時期的統治者,曾以滿洲與蒙古服飾、風俗等外顯特徵相近,認為滿洲與蒙古兩個政權屬於同一「國」,並以這種文化認識吸引蒙古加入軍事聯盟。到了康熙三十年代(1692-1710),清聖祖(玄燁,1654-1722,1661-1722在位)自豪地表示,大清無需修築長城以抵抗游牧民族,因為喀爾喀蒙古已從聯盟變成了加入清朝版圖的藩部成員。滿洲實現了歷代漢人王朝無法直接統治蒙古的壯舉,且成功地將蒙古問題從外部問題變成內政問題,乃至有1911年外蒙古獨立爭議的產生。過去關於清代滿蒙關係的討論,多聚焦於滿蒙聯姻、八旗蒙古、藏傳佛教、盟旗制度等,並多在民族史、邊疆史範疇下展開。2016年12月,北京市社會科學院滿學所研究員哈斯巴根出版《清初滿蒙關係演變研究》一書出版,討論在清朝歷史書寫中被抹去的清初制度中的蒙古遺產,以及清朝對漠南蒙古統治的制度化演變過程。本書可視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學術圈將「新清史」視為「新帝國主義史學」的批評熱潮中,能夠接受「新清史」並與其對話的蒙古史著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