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地震危害度分析之地震源特徵模型時,一般先於研究地理範圍內劃成數個子分區,以評估各子分區之地震活動度參數。實際上,地質與地震調查資料蒐集礙於時間、空間上之限制,且圖資數據解釋因人而異,致震源分區(Zoning)的劃界存在不確定性。對此,本研究採用無震源分區(Zoneless)做法,主要根據歷史地震活動分布,考慮到地震定位誤差、地震具近地復發性質、群集地震現象之因素,將地震活動度以平滑方式分配於附近空間,建成區域地震發生機率分布模型。本研究目標區域選取21°N至26°N、119°E至123°E並細部網格化(0.1°×0.1°),採用去除前餘震、地殼型地震、時間1900年至2015年、具完整性分析之地震目錄,以核密度估計(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法評估區域各網格之地震發生率。核密度估計法須給定核函數與平滑參數,本研究採二維高斯機率密度函數以探討不同平滑參數下,對地震發生率分布及地震危害度分析之影響,同時與傳統震源分區結果進行比較,瞭解核密度估計法評估台灣地震危害度之適用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