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地震工程之實務設計或研究,尤其對特殊、新型結構系統或欲了解結構非線性行為時,常須進行動力歷時反應分析,期能更正確地獲得結構反應與耐震評估結果。如何選用適當的輸入地震歷時,成為一重要課題。過去輸入地震歷時常使用如El Centro 1940、日本阪神或台灣集集等地震之實測紀錄,或採用散漫振動(random vibration)理論建立之人造地震以符合設定之能量譜。近年來,隨著震害經驗的累積與地震紀錄的大量蒐錄,輸入歷時開始要求必須反映工址的地震危害來源,且無論是實測(recorded)或人造(artificial)紀錄,應與設計反應譜相符合(spectral matching)。本研究主要針對實測地震紀錄,參考美國核能管制委員會(Nuclear Regulatory Commission, NRC)建立設計基準地震的相關方法與規範,列舉出輸入地震篩選要項,並建置控制地震資料庫(M-R bins)探究不同危害來源反應譜特性,說明使用及篩選實測紀錄之必要性。此外,本研究統計我國耐震規範屬回歸期475年、各類地盤條件、不考慮近斷層效應之所有設計反應譜轉角週期(corner period, Tc)分布情況,定義10種標的(target)反應譜,依此從地震資料庫中挑選出反應譜形狀(shape)具最佳符合度之紀錄歷時,提供後續發展輸入地震之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