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地動是評估場址效應常用的地表測量方法之一,本研究在高雄及屏東地區的自由場強震站進行微地動施測,並參考國震中心與中央氣象局多年來合作建置之「強震測站場址工程地質資料庫」在此區的資料(共有62個測站含鑽探資料),分析此區的微地動特性與場址效應。高屏地區的微地動頻譜比主頻與測站之Vs30數值成正比,當Vs30增加時微地動主頻也隨之升高,然而,D類與E類的測站由於其沖積層厚度幾乎都超過30公尺,因此Vs30僅能反應出這兩類測站淺部地層的速度差異,而微地動主頻卻很難辨識之間的差別,此情況與台北地區類似。本地區強震站多分佈於平原區沖積層上,因此測站地盤種類以D類為主,此類測站各深度波速的變化不大;其次為C類測站,主要分佈於麓山帶,其波速隨深度增加之趨勢較為明顯;此區的B類測站波速都不高,僅有一測站之Vs30略高過1000公尺/秒;E類測站數量最少。微地動主頻分佈狀況與地質分佈相當類似,平原地區之主頻約在2赫茲(Hz)以下,山區則在4赫茲以上,而在靠海邊的幾個測站主頻低於1赫茲,較特殊的為KAU003位於中山大學的測站(B類地盤),其主頻超過10赫茲,此處的地質為古亭坑層或壽山石灰岩,皆屬石灰岩地形,因此波速較高。而微地動主頻圖和Vs30分佈圖之分佈特性也相當類似,代表微地動主頻確實能反應出不同的場址特性,當地表沖積層較薄時(小於30公尺),為B類或C類地盤;而沖積層較厚時(大於30公尺),則為D類或E類地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