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高等師範學院的榮譽教授,比起在法國境內,阿蘭‧巴迪烏(Alain Badiou)過去很長時間以來都在境外更受歡迎,尤其是在美國,2007年,他的評論文章:《薩科齊以何為名?》(De quoi Sarkozy est-il le nom?)在書店大獲成功,這個高明的評論集以歷史觀點的高度檢視2002年前後法國總統大選的政治現況,批評選舉式民主(為虛假的選擇,是「組織化的錯亂,且因此讓公職人員有操作的空間」),分析薩科齊所代表的法國「先驗的貝當派」(transcendantal petainiste)的不同特質。巴迪烏在結論提示共產主義假說(或是理念〔Idee〕)的第一層意義:2「作為平等最純粹的理念,在現行的國家,共產主義假說無疑在國家成立之初就存在,即以平等正義為名,藉群眾行動對抗國家的強制力,我們看到共產主義假說的斷片與基本原理浮現,群眾抗議,例如斯巴達統治之下的奴隸,或是托馬斯‧閔採爾(Thomas Munzer)統治下的德國平民,皆為這個既存的『不變的共產主義』(invariant communiste)典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