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鑑於臺灣大部分與K他命相關之研究焦點皆放在少年施用之成因上,因此本研究希冀往新的層面思考,探討在不同情境中施用K他命對於少年的意義。藉由分析少年施行為模式,了解施用K他命存在於少年心中的價值。本研究將施用情境分為集體、個別及互換情境,並輔以次文化理論、一般化緊張理論、犯罪吸引力理論及情境分析論來解釋此三種現象。研究中首先針對某少年矯正機構81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施用K他命之用藥史、情境轉換史。研究發現如下:受試者中有施用K他命行為者約占79%;初次接觸時有94%是由朋友提供;初次施用的情境約有95%是集體進行;後續施用以選擇參與個別和集體情境頻率差不多的人數較多;選擇於個別情境施用占少數。集體情境施用K他命多發生「在朋友家中,個別情境施用則多發生在「自己家中。除問卷調查外,本研究從問卷中抽出施用K他命經驗少年按情境分三組(較常獨自使用者、較常集體使用者、個別與集體平均交錯使用者),每組各抽出兩名做半結構式深度訪談。訪談結果發現:少年個別使用K他命的意義在於「習慣、無聊」;施用K他命因為可以帶給少年較高之刺激快感,已取代其他可打發時間的休閒活動;若為集體使用K他命,當少年與施用K他命之次文化團體接觸時,會學習其價值觀及行為,將施用K他命視為一種獲得認同的儀式進行。本研究最後提出四項建議:一、目前司法及醫療的模式效果有限,少年拉K問題持續攀升;二、同理少年的階段性任務,使其能有完整的發展;三、協助雙失少年之挫敗問題,提供良好的支持系統;四、私人場域施用毒品之防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