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景是市場和地方之間的妥協,本文從此一觀點出發,試圖理解位於都會邊緣的江仔翠農地之空間實踐及其流變(becoming)──人們如何透過身體實作及生活實踐創造出地方?市場力量又是如何透過能動者的行動,而在此轉用過程中得以施展並產生作用?指出:江仔翠農地從農業生產地到重劃為住商用地,所呈現出的地景變化,正是地方和市場妥協的產物。本文首先分析江仔翠農地在重劃轉用前的空間生產,指出菜農以默會知識規劃出的菜園,其空間配置與組合隱含了受到保障的實際能力和實作潛能,確保並支持了菜農日復一日甚至跨越世代的例行化實踐。江仔翠農地作為一個地方,在轉用過程中是同時受到多重的再現與實踐作用,地方成長團體的地方敘事,訴諸地方過去的田園風光以及今日的落後發展,據此揭櫫房地產開發之必要,將江仔翠農地轉化為一個潛在的「水岸開發區」,所展現的是一股使地方轉變為生產工具及消費對象、使空間抽象化的資本力量,而其所欲形塑的地方感,是一種與「發展地方的治理模式」以及「資本主義逐利策略」下的地方行銷並存的地方召喚和情感建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