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群與海岸生態互動密切,使海岸成為承載著象徵與意識形態意義的地景。本文探討海岸治理如何生產新的社會實踐,以及再現空間反映了何種社會關係與空間結構。首先,本文回顧國內外有關海洋、海灘、海岸、漁村等「海」觀光遊憩化之研究;接著,以地方治理的角度,分析晚近台灣海岸治理之政策轉變,先區分歷史階段不同的政治經濟脈絡,以及這樣的政治經濟想像如何被海岸遊憩化治理實現和壓抑。研究發現,從「戒嚴時期的海岸管制」、「漁業化的漁村生產地景」轉向「觀光旅遊導向的遊憩化海岸」的海岸治理策略與漁村本身的地方成長脈絡嚴重脫鉤,對地方的改造產生了創造性的破壞,導致東北角海岸空間再結構的過程中,雖生產出有利可圖的投資機會,卻無法回應既有的漁村產業發展危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