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二十四年(1759)清政府統一天山南北路後,有鑒於中國幅員廣大,而歷來外患,恆來自西北,尤其位處西北邊陲前沿,舊時所稱「西域」中心的維吾爾族聚居區的回疆因人文地理與內地迴異,所以實施有別於其他地區的若干邊政措施,如軍府統治下的換防兵制,廣通驛站,增設卡倫,以完善邊防網絡;因地制宜的建立回疆民政特色的伯克制度,且興辦具新疆地方需要的墾務、牧政及嚴格的漢回隔離政策。在清廷的戮力經營下,方使得原本多事的回疆,因此維持了逾半個多世紀的和平安定局面。直至「張格爾」(Jhanger)(1820─1828)、「玉素普」(Yusuf)(1830)事件發生後,方又政局詭辯,「亂事」不斷。其間,乾、嘉、道三朝時期規劃宏偉的邊政固然起了很大的作用,只因中亞情勢的遽變,清廷回疆統治勢力的衰退,致使浩罕外力如有機可乘,而大小和卓後裔在回疆勢力得以崛起,直迄新疆建省前仍紛擾不息。本文旨在縱剖「回亂」因果關係與橫析清朝回疆邊政結構,著眼於統一時期,回疆地區的軍政國防及民族發展的整體,作宏觀的邊政探討,並擬進一步,藉由認知清代乾嘉道時期對回疆治理政策的缺失與特色及確察回疆處理宗教民族事務的關連性與重要性,以便提供日後新疆治理的改進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