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初,公視上映《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這部電視劇改編自同名小說,作者吳曉樂講述自己在當家教時,看見台灣許多家庭中「成績至上」價值觀如何影響親子關係。看劇時,我感到哀傷、憤怒、沉重與不捨,但同時我也試著想要去理解:「這些父母親為什麼會這樣?」「他們發生了什麼事,讓他們需要用這些方式對待孩子?」身為一位諮商師,我理解人很複雜,無法用簡單的二分法去判好壞,就像劇中的父母們,我無法直接定論「她是個糟糕的母親」,因為我也看到,這些行為背後,是父母親內心極力想要掩藏的羞愧感。人需要愛與歸屬感,這是人與人之間非常必要的需求。專門研究「羞愧」(Shame)的美國社工系教授布芮尼.布朗(Brené Brown)解釋,羞愧感是指:一個人害怕如果自己表現不夠完美、沒有達到別人的期望、成就不夠高,那麼,就沒有價值、就不值得被愛。羞愧感是一種非常痛苦的情緒,有人形容感到羞愧時「想要把自己縮小躲起來」、「覺得很丟臉,想要鑽個洞藏起來」,那種感覺就像是「自己全身赤裸裸地暴露在眾人面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