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蒙古人統治中國期間,元朝透過聯姻、冊封等手段,與高麗王朝建立起密切的關係。明朝建立後,高麗內部對明朝的外交態度舉棋不定,一面向明朝示好,一面卻又與北元來往,甚而發生洪武七年(1374)發生臣洪倫拭恭愍王(1330-1374, 在位1351-1374)、胡臣金義殺害明使蔡斌二起事件,導致明朝與高麗間關係的惡化。明太祖洪武年間(1368-1398),高麗使臣多次來往中國,企圖緩和雙方緊張態勢,加強彼此信任,其中包括先後來訪七次的鄭夢周。鄭夢周出身官宦世家,遠祖鄭襲明勇於直言正諫,輔佐高麗仁宗、毅宗,鄭夢周本人青年時期,即以學問與嚴守禮教得到時人稱許,行事作風充滿儒家色彩,也是高麗王朝中主張與明朝交好的領導人物,爾後更因捍衛高麗王朝,為李氏朝鮮建立者李成桂之子李芳遠所殺害。本文以鄭夢周出訪中國所留下的〈赴南詩〉為藍本,第六次出訪中國的洪武十九年(1386)為中心,透過外國使節鄭夢周的眼光,描繪出他在旅途中所看見的明代中國,並進而了解,做為一名儒家思想的擁護者,鄭夢周對於中國歷史的解釋與中國傳統價值的選擇,不僅呈現對中國文化的高度認同,也符合儒家思想的典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