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時期總督府以行政管理、改善旗山郡內的治安、交通、治水、土地及族群和諧性,學術界對地質的研究成果也成為官廳、吸引投資者的一項方法,地方官廳首長積極的宣傳旗山郡內富源吸引投資,提高邊際土地利用,並對於投資的日人給於優惠條件及高度榮譽感。成就資本發展,人力資源是永續發展的重要因素,在日本舊傳統藩制文化所影響的閥脈,則成了日資藉此凝聚資本的一項因素,其影響所及也不限於產業而已亦可輕易在臺灣各事業界觀察到。日資社會網絡體系彼此有重疊加乘效果,在其彼此關係上是合作、競爭相互交雜影響的。顯示日人在不同領域有其特殊人際網路的連結,透過這種方式可以更快速、有效率的獲得更值得信任的網絡關係,也是臺人無法輕易進入的門檻。「臺灣土地臨時調查」,「 臺灣舊慣調查」對於日資而言,亦扮演了重要的資訊來源,部分參與調查的成員在日後投身商界亦有顯著的發展。以糖業發展為目地的土地開發申請成了日資的主要項目,明治三十五年(1902年)五月制定的〈臺灣糖業獎勵規則〉對其所獎勵的對象限定於新式製糖工廠,對於舊式的糖廓採取否定的態度。換言之,交付補助金限於「以臺灣總督府所規定數量的原料,從事砂糖製造的業者」,另一項更重大的變項利益是--土地權的獲取〈官有地無償貸付制〉,國家資本臺灣銀行及其他官制會社係雜揉御用會社,亦一併加入糖業的市場。總督府治臺初期受限於抗日的勢力無法完全壓抑,產業政也剛起步,但對於一些滿懷帝國憧憬的日人而言,臺灣這塊新領土代表著日本擠身殖民帝國會員的試驗,士族成了這一波的土地開發先鋒。本文根據總督府公文類纂所留下的龐大的文獻資料,試從日資的土地申告書看日資的人際關係與企業間的互動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