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統治者而言,清代臺灣僅是帝國的邊區地方,其治臺政策的擬成,必就整體利益加以考量,不能獨厚臺灣。因此,其措施多屬讓移墾社會自行發展之消極治理方式,遂產生吏治不良、社會騷動頻傳、族群關係緊張、以及民風強悍等現象。乾隆51年(1786)壹灣發生林爽文抗清事件,本次動亂歷時一年三個月,在時間上雖非清代民變中最長,但卻是動員人數最多影響最大的一次,清高宗皇帝更將其列入在位十大武功之一。清初移墾到臺灣的漢人,之所以不畏生命危險千辛萬苦渡海來臺,無非就是為了尋求更好的發展機會。渡臺後又是何種背景與原因,讓這些應該是逐利的漢移民,甘冒抄家滅族之險來抗官?清廷統治下的的臺灣「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亂」,這種緊張局面,是社會結構欠缺完備?還是政府無威官吏無能?林爽文事件原只是單純的抗官行動,何以短時間即蔓延全臺?這些是否與清初的治臺政策有關,正是本文想探討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