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漢又稱阿羅漢,依梵文arhat音譯而成,為聲聞乘四果之一,意指斷盡三界見、思之惑,證得盡智,而堪受世間大供養之聖者,至此果位,諸漏煩惱已盡,不復受生於三界,得大解脫。於我國西元五世紀後,隨著北涼道泰《入大乘論》及玄奘《法住記〉譯出,大乘羅漢觀使傳入我國,造成羅漢信仰的流行,於此亦有羅漢畫的產生。羅漢畫可分成世間相及梵相。世間相則是形貌如內地高僧,著名畫家有劉松年等;出世間之梵相,其貌則濃眉大目,厚頤隆鼻。歷代善長繪梵相羅漢者,則以貫休及吳彬較為出色,他們皆有十六羅漢畫作留世,以下便分,成畫之原因和過程、羅漢畫之形式構成要素、及表現出來的宗教含義等三方面,來比較兩位作者十六羅漢畫的異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