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國歷代大部分的知識份子而言,儒家經典在其心目中具有相當崇高的地位。隨著科舉制度轉繁與道學的發展,儒家經典遂帶有「夫子自道」的個別性色彩。此特色到明代,可謂達到高峰──《大學》版本的擇取,甚至意謂著理學家的思想立場與工夫進路。明代採《大學》古本,雖非陽明首開其例,但配合良知之教的思想,的確成功地扭轉了朱學獨大的學風。值得注意的是,「古本」?抑「改本」?看似對峙的兩造,卻隨著朱王(陸)之辨的時代課題,出現一「朱王折衷」的《大學》經解,意即當時的知識分子在共同的對話場域──經典,朱學與王學是無法劃清界限的。本文擬從王順渠的《大學億》著手,這是因為王順渠本人的多重身分,引起筆者的關注:既是陽明早期的門生,後轉向朱學陣營,後為黃宗羲收編於甘泉學案中,透過探究此書的內容,除了呈現此時《大學》經典詮釋的多元面向,並藉此闡述作者的思想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