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旦知識庫
 
  1. 熱門:
 
首頁 臺灣期刊   法律   公行政治   醫事相關   財經   社會學   教育   其他 大陸期刊   核心   重要期刊 DOI文章
英美文學評論 本站僅提供期刊文獻檢索。
  【月旦知識庫】是否收錄該篇全文,敬請【登入】查詢為準。
最新【購點活動】


篇名
神話與紀實:倫敦的認同論述與文學想像
並列篇名
Myth-Making and Realism: The Self-Fashioning of London as Modern Metropolis
作者 宋美璍
中文摘要
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約以文藝復興為現代時期的開端。現代時期的諸多特質之一,便是都市的興起。倫敦作為當時世界最大城市,第一個工業國家的首都,和粗具態勢的帝國之政經樞紐,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首先是它的人潮和動能,以及隨之而來的複雜多樣的人際互動。倫敦的建設由初期的西敏市和市區東西對峙,逐漸向郊外和泰晤士河南岸發展,利用無形的文化宰制力量進行社會性的區隔,劃分階級與族群的領域。文藝復興時期倫敦的認同論述訴諸神話傳統,至十八世紀,文學中的倫敦形象大量出現,較為趨近現實,多自日常生活取材,再加想像潤飾,抒發觀感,各寫己見。本文擬檢視倫敦的認同論述與以「紀實」為策略的文學想像,考掘文復時期神話建構與十八世紀「紀實」文學所具現的空間政治,用以凸顯神話大論述和紀實策略之間的轉折和扞格。
英文摘要
The self-fashioning of London as Troynovant (new Troy) or Rome proliferates in quasi-historical writings, city custumals, and literature in the early modern period. Eighteenth-century writers, including Edward Ward, Alexander Pope, and Tobias Smollett, opt for the realistic mode, tinting their descriptions of London street-life with a rhetoric that appeals to a social topography that polarizes The West End and The East End, center and margins. This paper provides a cultural reading of texts that rest on this dichotomous construct in the self-fashioning of London as modern metropolis.
起訖頁 51-72
關鍵詞 倫敦新特洛埃羅馬西敏市和市區文化區隔神話論述紀實LondonTroynovantRomeself-fashioningsocial topographyThe West EndThe East End
刊名 英美文學評論  
期數 2007春 (10期)
出版單位 中華民國英美文學學會
該期刊-上一篇 古早地方話英文文學的自我意識
該期刊-下一篇 混雜與過渡:歐康諾《凡興者必合》中的城市空間
 

新書閱讀



最新影音


優惠活動




讀者服務專線:+886-2-23756688 傳真:+886-2-23318496
地址:臺北市館前路28 號 7 樓 客服信箱
Copyright © 元照出版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禁止轉貼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