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癌症的發生和預後是否和行為或心理因素有關,一直是個有興趣的研究主題。當病人得到癌症時,普遍會經歷的心路歷程包括「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憂鬱-接納」五個階段,自我意識(self-consciousness)較強的病人經常會聯想到「為何是我?」、「是我自己造成的嗎?」我能做什麼來改善我的健康與預後?」等問題。除了癌症的種類、階段和病人的年齡等生物性因素外,若能找出會影響癌症的發生和預後的心理和行為因素,可以澄清病人不必要的自責和增進其對疾病的適應與自主性。在癌症治療日益多元化的今日,臨床醫師有需要對此領域的發展有所了解,使癌症的治療兼具包容性和多樣性。本文的目的在於介紹此領域的主要研究主題及目前的研究結果,以澄清社會心理和行為因素在癌症的病因和預後所扮演的角色。研究與癌症相關的心理與行為的危險因子,一是研究影響癌症發生的原因,二是影響病人存活長短的因素;這又包括兩大領域的研究,一是研究促使個人暴露癌症危險行為的間接效應(外環因素),如延遲就醫或順從性差;另一個是直接影響腫瘤生長的心理、社會以及行為的因素(內環因素),即所謂的精神神經免疫學。這是一個專門研究神經系統和免疫系統,以及內分泌系統之間關連性的學問,其在動物身上所做的研究已有初步的結論-幾乎所有濾過性病毒有關的癌症、目前已可以找到壓力會加速新腫瘤的出現和生長的證據;但是其他的癌症,如化學物質引發的癌症,在壓力的作用下,腫瘤的生長反而是被壓抑。在動物研究所得到的成果,著實為心理腫瘤學和精神神經免疫學領域的學者帶來一道曙光-透過免疫因子的操弄可以改變對疾病的抵抗力;然而在人類的研究目前並沒有如此一致的結論。本特輯將另有專章介紹精神神經免疫學的研究與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