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路結石自遠古就已經開始危害人類了。最早的證據是七千年前木乃伊身內的膀胱結石,到現在此病並沒有因為文明的發展而減少,反而有漸漸增加的趨勢。在工業化的國家中其每年盛行率約為全人口的2%到3%,發生率約在男性為10%,女性為5%。如果沒有積極的預防和治療其第一年的復發率為10%,五年為35%,十年則超過50%。在台灣,結石病的發生率根據李瀛輝等人的報告超過了全人口的10%。尿路結石是一個多因子的疾病,舉凡遺傳、感染、氣候、飲食、地理環境和種族因素都曾經被提出與其相關性,甚至是異物移入也可能是治病的因素。在種族方面的研究發現,美洲原住民、黑人及以色列人都是相對發生率比較低的民族;而相對之下比較低溫環境的亞洲人和白種人則是發生率比較高的族群。飲食習慣的改變只是更改了結石發生部位而已,對於發生率則沒有影響。草酸鈣結石的成因尚不是很清楚,目前僅有臨床上對於特發性高尿鈣症之檢查與治療。又由於鈣類結石在所有結石中比例最高,基於單向式的思考,草酸鈣結石乃高尿鈣症所致,高尿鈣症是由於鈣的攝取量過多所致。因此想要預防結石就必須打斷此鏈,也就說要盡量減少鈣的的攝取,以為如此即可減少結石發生的機會。雖然很多醫師會叮嚀病人少吃鈣,但是他的成效如何了呢?如果此邏輯思考正確的話應該效果顯著,但是事實並非如此。所以限鈣飲食究竟有無必要,是本文討討的議題。我們從飽和溶液的物理化學基礎開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