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十世紀後半,台灣社會經歷巨大的變遷,從農業社會轉型成為工商業社會,人民的平均生活水平提高了,財富增加了。然而,種種新的醫療衛生問題也層出不窮。首先,疾病的型態產生明顯的變化,1950年代我國的主要死因是胃炎、腸炎、肺炎、結核病等傳染病,到了1990年代,主要死因轉變為慢性、退化性等非感染性疾病,包括惡性腫瘤、心臟病、中風、高血壓、糖尿病及事故傷害等。甚至,十大死因中的惡性腫瘤,其型態也隨著國民生活習慣及社會環境的改變而呈現明顯的變化,最常見的癌症由肝癌、子宮頸癌轉變為肺癌、乳癌及口腔癌。其次,社會型態、人口及家庭結構的改變,使得許多新的醫療衛生問題逐漸浮現出來,比如說,由於人口老化,因而有老人獨居死亡事件;由於慢性及退化性疾病盛行,因而有長期照護問題;由於社會與家庭結構改變,因而有相關的暴力和性侵害問題;由於社會與生活型態改變,因而有相關的健康問題,如肥胖症增加,吸菸、喝酒,嚼檳榔年齡層下降,壓力與情緒管理不良及藥物濫用增加等等問題。在上述的背景之下,台灣的衛生醫療體系應如何改善來解決各種醫療衛生問題並改善國民健康,是醫學界共同關心的課題,本文謹提出相關建議以供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