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台灣口腔癌的病例大幅增加,1993年已高居男性癌症發生率及死亡率第五位;而檳榔嚼塊導致口腔癌的機轉已陸續被提出及證實。其中頰黏膜癌僅次於舌癌,佔口腔癌病例的第二位,且90%左右有嗜食檳榔習慣,此一高發生率與嗜食檳榔加煙草的印度近似,而與西方國家迥異,實為本土最具代表性由檳榔引起的口腔癌。頰黏膜癌中的鱗狀細胞癌、疣狀癌與嚼檳榔有關,其發生率亦最高;臨床上常起自長久存在的白斑症,外觀變化頗多,分做三種明顯不同的表徵--外突型、潰瘍浸潤型及疣狀型:原發部位常位於咬合面沿線或以下,隨 著病灶的進展會影響到顎骨、牙齦、咀嚼肌、頰肌甚至往更深部組織浸潤,造成頰部皮膚的穿孔;許多患者亦合併黏膜下纖維化症,因而導致開口困難。頰黏膜癌具有極高比例的早期頸部淋巴結轉移,主要至顎下淋巴結,晚期病例亦有全身轉移情形發生。疣狀癌則為表淺性,自表面往外生長而無深部組織侵襲,較少頸部轉移。診斷除靠理學檢查及藉由直接活體切片證實外,並可以顎骨及胸部X光檢查、頭頸部電腦斷層掃描及核磁共振攝影、腹部超音波掃描、全身骨骼同位素掃描等作進一步的評估。治療方法包括外科手術、放射線治療、化學治療或其合併療法。早期病例單獨放射線或手術治療效果皆佳,手術切除後,傷口可以直接縫合或以裂層皮膚、局部皮瓣修補,頸部預防可施行同側功能性頸部淋巴結廓清術。晚期病例常需全層頰部切除,若顎骨受侵犯則合併顎骨部份切除術,頸部轉移者則施行同側令頸部淋巴結廓清術,術後再追加放射線治療。全層頰缺損可以遠處或自由肌皮瓣修補,下顎骨缺損可以鈦金屬骨板暫時固定,後以自體游離骨移植或自由骨皮瓣重建。單獨化學療法並無明顯治癒效果,常用於輔助或引導性治療,但對無法手術或放射線治潦失敗的病例則是較佳的選擇。預後則與以下因素有關:原發腫瘤的形態、位置、大小、厚度與深部浸潤的程度,頸部淋巴結轉移的數目、位置與結外擴展的有無,腫瘤組織的病理分類及分化性,治療方式的選擇,全身轉移的有無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