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顱底部(skull base)之病變,在過去以傳統的神經外科手術的方式,可處理一部位於較外側的病變。然而如果病變的位置接近顱底的中線,要到達此一部位,必需要將腦部勾起,方能窺見。如此在一有限而狹小的操作空間中進行手術,所見的範圍甚少,除了不易將病灶完全切除,也極易引起病灶附近神經及血管之傷害。同時,也由於對腦組織過度的勾引拉扯,易造成術後腦組織的浮腫或腦實質內出血,形成不必要的併發症。所以在過去對於這些部位之病變,大多只能施予部份切除,且術後併發症之發生率及死亡率也高。近年來,由於對顱底部顯微解剖(microanatomy)的研究,各種影像檢查如電腦斷層掃瞄三度空重組(3D-CT),磁共振掃瞄(MRI)等之發展,以及神經外科醫師與耳鼻喉科醫師、眼科醫師、及整形外科醫師間的合作日增。而對於顱底手術的發展也日新月異。在以往認為無法處理的顱底部的病變,現在神經外科醫師可以藉著新發展出的手術方式,或者採用與其他科醫師合作的手術方式,對顱底的病灶,做較澈底的清除。顱底手術近十年來的發展,可以說是在神經外科的發展史上注入了一新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