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從死因排名、發生率、存活率、疾病進程、或診療過程來看,癌症都是一種令人生懼的疾病。台灣的十大死因,從民國71年起即以癌症高居首位,而且發生率逐漸遞增。癌症患者五年內的存活率不到20%,每年約有20000~25000人死於癌症。除了高居死因之首,無治癒的保證、及預後不良之外,癌症的進展過程中腫瘤不受人體免疫系統控制,無限制地增殖、轉移,有時治療上必須切除身體的某些部份已有癌細胞的器官或組織,化學治療及放射線治療常帶來虛弱、噁心、嘔吐、慢性腹瀉,掉頭髮等副作用,更使癌症成為對生命及生活品質最具威脅的疾病,也是醫學上艱難的挑戰。這些困境與衝擊到了病程的末期 更明顯,抉擇上的衝突也更多。癌症的特徵本就令人恐懼,其對個人心理上的衝擊也是被關注的焦點。癌末患者的心理衝擊從發現身體或功能上有異樣的徵兆就已經開始了,此後隨著一連串的診斷、治療、復發、轉移,每一個進展都打擊著患者的身體意象(body image)、自我概念(self concept)、自信、自尊、社會角色、與人生意義。到了末期,道些傷害更具體顯現,也預言著死亡的迫近。這一段過程中,患者在心理衝擊上所引發的臨床問題,包括認知調適困難、情緒困擾、靈性痛苦(spiritual pain),這些問題大多屬於正常反應,但仍應給予良好的照顧與治療,協助患者從「反應」(response)走向「適應」(adjust),改善生活品質,獲得善終。本文將探討這些問題及處理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