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旦知識庫
 
  1. 熱門:
 
首頁 臺灣期刊   法律   公行政治   醫事相關   財經   社會學   教育   其他 大陸期刊   核心   重要期刊 DOI文章
中外文學 本站僅提供期刊文獻檢索。
  【月旦知識庫】是否收錄該篇全文,敬請【登入】查詢為準。
最新【購點活動】


篇名
再現「異者」:班雅明的寓言與象徵理論
作者 林建光
中文摘要
近年來的文化研究,不論是精神分析、女性主義或性別論述、後殖民或後現代理論、以及影像科技或媒體研究,有關「異者」(Other)的討論一直是個極為重要的議題。集馬克思主義、猶太神秘主義、與現代性文化史家等多重身分於一身的猶太裔德國文人班雅明(WalterBenjamin)在其短暫且富傳奇的一生中對此議題亦多所著墨,這使得他的作品在這股關心、甚至迷戀異者的氛圍當中格外引人矚目。本文擬從班雅明於1928年出版的《德國哀劇起源》(英譯為The Origin ofGerman Tragic Drama)裡有關寓言(allegory)與象徵(symbol)的理論切入,試圖探討班氏在這段時期裡對異者的想像與迷戀。在《德國哀劇起源》一書中,班雅明一反德國文學重象徵、輕寓言的傳統,主張後者所表現的斷裂或破碎形式實則指向短暫、瞬間即逝的真實經驗。在象徵裡,現世時間被永恆貫穿,而稍縱即逝的意象被昇華至內含神性的境地。班雅明認為,做為一種寓言,十七世紀德國哀劇並非劣等的象徵,而是巴洛克時期最完美的創造,原因在於寓言的破碎與斷裂揭露了象徵的美與永恆不過是人為的造做。而且寓言與象徵並非毫無交集的兩端,因為前者是後者內部的真實,是嵌於內但被排除於外的「異者」,而後者的和諧與整體則偏向人為幻象機制的運作。由於象徵的整體、同質效果往往是建立在壓抑寓言的異質性此一基礎上,班雅明因此特別重視意象與概念、部分與整體之間的距離或差異性。寓言的重複傳統成規再現了真實、完整效果的形成過程,既表現出對真實的渴望,同時也傳遞出對真實效果的猶豫與質疑。寓言與真實的裂縫並未隨著對於真實的憧憬嚮往而消失,而此裂縫正是象徵試圖縫合、超越的對象,也是寓言的批判能量所在。論文進一步指陳班雅明的寓言如何不能完全以解構的觀點視之,因為班雅明的歷史不僅是死亡的歷史,也是復活的寓言;寓言裡對於死亡的強烈信仰將會通往背棄此信仰,轉而相信死後的救贖。論文結尾處討論班雅明的十七世紀德國哀劇研究與未完成的十九世紀巴黎文化研究─「長廊計畫」(The Arcades Project)─的關聯,並且闡述班雅明對於影像科技如電影與攝影的看法如何也是寓言式的。
起訖頁 177-190
關鍵詞 班雅明Walter Benjamin寓言allegory象徵symbol異者Other憂鬱melancholy
刊名 中外文學  
期數 200506 (34:1期)
出版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該期刊-上一篇 電影的臉
 

新書閱讀



最新影音


優惠活動




讀者服務專線:+886-2-23756688 傳真:+886-2-23318496
地址:臺北市館前路28 號 7 樓 客服信箱
Copyright © 元照出版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禁止轉貼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