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覺失調症以前稱為精神分裂症,是所有精神疾病中最嚴重的一種。舊的譯名容易使人誤解,以為患者的靈魂或人格有所分裂。為了去汙名化,台灣精神醫學會與中華民國康復之友聯盟積極推動更換譯名。衛生福利部已於2014 年採納建議,協同各機關完成更名事宜。我國18 歲以上人口中,約有0.23 % 的人罹患思覺失調症,大多數人在25 歲以前發病,一旦發病,症狀會伴隨終生,必須視情況以藥物持續治療。思覺失調症的致病原因複雜,通常認為與神經傳導物質有關。多巴胺是一種神經傳導物質,主要的功能是傳遞快樂、興奮等情緒反應,當多巴胺過多時,可能引發思覺失調症,科學家稱為多巴胺假說。正因如此,傳統抗精神疾病藥物都以抑制多巴胺活性為目標,這是第1 代抗精神疾病藥物,它的主要副作用是動作遲緩、表情呆滯等。1960 年代初,克慮平(Clozapine)問世,這藥物比過去其他抗精神疾病藥物更有效,卻也帶來嚴重的副作用,如顆粒性白血球缺乏症,因而被強制下架。由於克慮平有很好的療效,1990 年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重新核准販售,但嚴格限制使用的時機,只有在第1 線藥物效果不彰時才可使用。後來陸續有許多藥廠以克慮平的藥理機制為基礎,開發出一系列類似的藥物,這些藥物與克慮平都稱為第2代抗精神疾病藥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