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當召集人劉兆明老師將回應文轉寄給我時,我總是迫不及待地想一睹為快。為什麼呢?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我想從「他者」(the Other)的觀點反觀自己,反觀自己的論點、自己的文章。這次的意義更寬廣,從學術的「他領域」的觀點反觀自己的哲學領域、自己的哲學理解與詮釋。不知道各位有沒有這樣的經驗?儘管自己已經夠仔細夠小心了,可是校對自己的稿子仍不免出錯。人可以有自覺有反省的能力,人可以將「人」自己或將「我」作為思考的對象或意識的對象,但人畢竟僅具有有限的理性、有限的意志和有限的情感,人仍有犯錯的可能。已故的前比利時魯汶大學知名教授汪斯丹博根在他所著的《知識論》一書中就說過:「當我錯的時候,我並不知道(不然錯誤是會勝過的)。」(Van Steenberghen,1970:159)人,尤其很不容易看清楚自己。很早很早,我就意識到這點,所以我十分能接受自己與他人的無心之過,但為了要「認識自己」,也設法從多方面來審視自己。我們的雙眼或許可以完整地補捉到他人的全貌,可是我們必須透過鏡子才能夠約略地知道自己的樣貌。「他者」,就像是一面審視自己的鏡子;透過他者,我們知道自己哪裡似乎該修正、哪裡似乎該換另一種表達方式、哪裡似乎該設法讓他者理解。這種種說法似乎預設了人是社會的或群居的動物,不可能是孤立的在世存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