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對老年失智症,特別是阿茲海默氏症,在診斷上仍然缺乏準確有效的生物標誌(bio-marker)。雖然神經影像學在臨床診斷上,能夠提供是否患者有大腦結構上的病變,但卻無法與一個人的認知及日常生活功能有絕對的相關,現階段仍然需要依賴神經心理評估與家屬晤談,才能確定患者是否有達到「失智」的程度。郭乃文副教授〈失智症的心理學研究與專業服務〉與張本聖副教授〈失智症前兆研究結果的意義與方向〉二文同時指出,在失智症的臨床診斷、藥物療效、及相關研究上扮演重要角色的心智功能檢查,與神經認知心理學的研究有非常密切的關係。臨床心理工作者需要藉助相關測驗, 加上患者家屬晤談,才能對患者目前的心智功能作出正確的評估。由於早期記憶力的變化非常緩慢,如何能儘早測驗出一個人記憶力或相關認知功能上有變化,對於神經與認知心理領域的研究者是個很大的挑戰。如何發展出具有良好預測效度的相關臨床測驗工具,以便協助醫療工作者及早篩檢出可能得到老年失智症的人,一直是失智症研究主要課題之一。郭乃文副教授指出目前台灣地區有不少臨床工作者及學者從事這方面的研究,這真是一件令人感到欣慰的事。希望不久的將來,能夠有一套更適合國人的失智症篩檢或評估測驗,應用在臨床上,配合相關診斷工具,對失智症患者在最早的階段作出最準確的診斷,並儘早給予合適的治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