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用心理研究》第六期之專題《父母親的面貌》引起許多學者的回應,有的回應提出對專題論文的指正,有的回應提供精闢透徹的觀點,有的回應則分享相關研究發現,筆者閱讀之後,深感獲益良多。諸多回應文章中,「互動」、「社會建構」、「脈絡」乃是討論的焦點之一。筆者個人相當同意丁雪茵、林淑玲二位教授所言:在親子關係研究中不可忽略情境脈絡或者是社會文化等因素之影響。筆者亦認為親子關係或父母教養並非單純地發生在親子對偶之間,親子所處的情境脈絡或社會種種系統均可能有其重要的交互作用和影響。然而以筆者〈母親與幼兒互動中之教養行為分析〉之研究來看,由於筆者採用觀察方法進行研究,受到此研究方法許多的限制(如只能觀察外在行為、觀察對象對於觀察情境和時間的配合等),致使不少重要的元素無法深入地加以探究。誠如丁雪茵教授指出筆者的研究並未考量母親背景因素、行動者對行為詮釋的意義、觀察情境的選擇,以及宋鴻燕教授指出的情緒起伏等。不過,就筆者而言,該研究乃是筆者嘗試脫離單向取向的巢臼,轉為雙向取向來觀看親子互動的起步。雖然筆者瞭解情境脈絡或是社會文化影響的重要性,但在該研究,筆者僅僅企圖從最微觀的角度,以事件情境作為情境脈絡來分析在不同事件中母親的教養行為、以及子方對於母親教養行為的回應與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