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近日由埔里回來,說到災民們有三怕,一怕地震,二怕義工,三怕問卷。關於七級地震造成的災難,無法預測,不知如何應對,專家們對於心理上的創傷習慣找精神醫學心理專家的幫忙,民眾們尋找的是收驚;當大家由媒體知道災情的慘重,出現許多「義工」,如果自己一廂情願,沒有考慮當事人立場,如同,赤手空拳到了災區,還需要別人費心照顧,怎能讓人不害怕?填了一堆看不太懂的問卷,卻沒有得到絲毫的幫助,這是災民的憤怒。由這三項害怕我們學到什麼?這個現象似乎反應在健康照顧的領域中,假若「地震」轉換成疾病,「義工」轉換成照顧者,「問卷」轉換成健康相關的研究,那麼身為健康照顧的專業人員,我們更需要思考研究與照顧的切合性。健康心理學的產生目的之一是改善健康照顧體系,是心理學者關心健康與疾病的服務,更注意到臨床應用性,涵蓋個人、團體與社會(吳英璋, 1999)。健康照顧是需要專業的知識領域,不能空有助人的熱情,因此有關健康心理的研究論述,確實幫助建構這個領域的知識體系。在建構的過程中,需要專家與民眾的共同參與,如果只有專家的立場,就落入醫院蓋好、也有醫生護士,獨缺病人上門的處境,造成英雄無用武之地的缺憾。因此,民眾或使用者如何看待這個服務,或是所建構的知識,是我們在提供時要特別注意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