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證醫學近年來已經延伸到「實證檢驗醫學」,透過實證醫學手法,提供臨床更完善的診斷、治療、監控等相關檢驗諮詢服務。臨床上,醫師、病人、護理人員對檢驗的疑問為:檢驗的時效性、重要性及效能(靈敏度、特異性、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等。事實上,檢驗室經常接到催報告的電話,尤其是病人情況危急需要由檢驗數據決定下一步醫療處置的案例,檢驗室同仁除了可以感受到第一線醫護人員的急迫、病人家屬的焦慮,本身也承受相當大的壓力與責任。此次實證主題遇到的臨床情境,即是一名兒童因高燒及肚子痛,深夜至本院急診室求診,醫師懷疑感染,於是抽取腹水送微生物檢驗室進行細菌培養,同時給予廣效性第一線抗生素治療並安排住院。兩天後檢驗室通知醫師:「培養陽性,染色形態為革蘭氏陰性細菌。」醫師依經驗懷疑為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 )感染,並改變抗生素用藥。隔日醫師打電話詢問檢驗室,該病人感染之菌種究竟為何,檢驗室人員回應為:「由於此菌之生化特徵不明顯以及本院生化鑑定系統之限制,故仍在鑑定中。」數日後才鑑定出此菌為Chryseobacterium meningosepticum ,並給予藥敏結果報告,醫師抱怨鑑定速度過慢,使病人無法即時獲得正確抗生素治療而延誤病情。此情境不但易產生醫療糾紛,還可能衍生抗生素濫用,引發抗藥菌株,造成公衛及感控問題。因此,如何優化臨床細菌鑑定報告之時效及準確度,是一個刻不容緩的課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