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約369-286 B.C.)生活在社會政治極度動盪與學派百爭時期的戰國末期,名為周,蒙人也,周嘗為蒙漆園吏,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莊子思想中認為「人心」裡面含有能了解事物之「知」的能力,以及推動「知」的活動能力,其「心知」為「人心」的一種作用。筆者認為因吾人「心」中皆含有「心知」,故人人都會形成「成心」與「常心」,或者「小知」與「大知」的可能性。我們可以肯定地說,吾人心中含有「知」之能力,但「心知」是如何認識與如何維持特定的心靈狀態,以至造成「人心」的擾動、或有的修養等截然不同的可能性? 莊子認為,人處於心裡擾亂的狀態,就需要進行修養。由於莊子修養問題中,主張人應認清楚事物本質,故而「大知」的角色亦有不可忽視之處,莊子思想中,修養是在認清宇宙的真相,了解如此的真實之後,是靠「人心」中的「大知」,與自己可能控制自己之心的活動,因而才能發現修養的需要和修養的可能。莊子思想中所認為的修養,不是靠純粹理性思辨而能達到,而是在生活上實踐的過程中所達到的一種「境界」。本文是在這種意義上理解莊子的修養方式,因此本文主要探究莊子思想中的個體否有含有「心知」自主性來談其修養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