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制度均是社會環境下的產物,因此,任何一門學科的理論概念,乃需奠基於社會情境中各個文化相關脈絡之下,方得以驗證、具象化和反省、發展。在科學知識的分類上,社會工作屬於實際應用的學科,其專業知識教學傳遞的目的和重點,乃期望將人類尊嚴、生存品質發展到極大境界的信念與方法,植移到學習者的認知結構中,並能透過某種情境的操作演練,以達成默會致知(tacit knowing),領悟體會的效果。換言之,社會工作專業教育的目的,本質上並不能由教學者和學習者在教室裡的揣度、假設以達理解、意會和內化的頂期理想,而應用性的學科知識,必須順應當時社會脈動的實然需求,才能真正發揮其社會關懷的應然目標。據此,我們不難理解,成功的專業教育自當應以專業知識的實踐為宗旨,亦即當一群曾經接受價值、信念及態度養成訓練的準社會工作者,果真能夠在社會情境中,運用專業技巧,為弱勢族群的生活困境減輕壓力和提昇福祉,並提供足以令人信服的實質行動,那麼,社會工作的知識理念,才能發揮其社會意義,並逐步陶冶蘊育被社會文化所認同的權威價值。社會工作學自50年代在台灣社會萌芽發展,至今已有五十年的歷史.近兩年來隨著國內相關學科系所的陸續成立,粗略估計每年畢業的學生已高達千人左右,姑且不論台灣現存的就業市場,是否存在著足夠的專業人力需求空間,使投身期間者終有一展所長的機會,然,專業人力供給面的不斷成長,使得原本即存在的「教育與實務間落差」、「知識與行動間罅隙」現象,在社會工作專業發展的里程上,變得更加凸顯,益發引人重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