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在閱讀《應用心理研究》時,總是會先看「對話與回應」這部分,還會習慣的把上一期拿出來比對。那種或是呼應,或是評論,或是質疑的對談,看來真是過癮。但從未想過自己會成為其中一位作者,因自己有一段時日沒有進行實徵性的研究,該算半離開學術圈,自不可能對別人的研究論文做什麼回應。所以當收到邀請要對「督導理論與實務」這個專題寫回應文時,就要求要先看看這五篇稿子,心想若多是研究論文就不要自不量力了。而且,在這忙的焦頭爛額,並急切的想儘速把工作告一段落,好躲到清涼地避暑的期末,實在不該接新工作的。但不知為什麼,我竟然隨著我的感覺,很不理性的快速答應願意試一試。當天晚上,很多與督導有關的經驗一幕幕的在腦中浮現,之後幾天我更忍不住的翻閱起自己幾年來的督導筆記。我突然懂了,其實真正被吸引而失去理智的,只是因為這樣的一個主題。在我諮商工作二十多年來,一直以不同的位置深刻影響我的主題。我好像不是真的要寫什麼回應,而是想藉此機會說說我的督導(相遇、被督、督導別人)故事。看到自己的私心有些不安,還好想起之前看過一些也是以本身經驗分享為文回應的。而且,在仔細的拜讀了五篇專文後,發現我的經驗可以和陳金燕老師的大作有些呼應,可以算是對寫回應文的責任有些交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