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論文談的是一個學心理諮商的人如何覺解他自己的治療理論與實踐。對看的當時,我也不自主的浮現自己曾經如何梳理自己的治療理論與實踐。我的位置就在觀察者與主體者之間來回跳躍。當然,這篇對話是回到觀察者的角度回應的。認同一個諮商心理學家的主體角色,卻不敢用「不安全的」研究方法去做論文或研究,好像是90年代過來人集體的恐懼經驗。此種形式的論文能被學術刊物接納,代表著在某些特定的學術氛圍裡已經接受了心理學的另一種研究範典。文化的多元接納能激發出生機蓬勃的創造力;心理學的多元範典也是如此,畢竟人類的身心靈是複雜無比的。人的主體性基本上是idiosyncratic,植基於主體性而出現的理論,不論是大師理論或個我理論(personal theory),都應受到尊重。這篇論文所呈現的,正是一個僥倖沒有灰飛煙滅,反而開疆闢地,站穩了腳根的個我理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