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著興奮的心情和前所未有的強大交稿壓力,我讀完了由東吳大學心理學系劉惠琴教授所主編的第13期《應用心理研究》「性別議題與社會改變」專題(1)。記得召集人劉兆明教授邀請我寫回應文的的時候,是讓我自己挑選某些文章回應,但我在看到標題時,就忍不住地答應了全部都看。這種「債多不愁」的性格一直都讓我極為辛苦,但過程之中,卻也是我許多新的知識靈感和成長(更不用說情感上的愉快)的來源。之所以做如此的開場白,是因為我一直認為米爾斯的說法--個人遭遇(經驗、傳記)和歷史的交會就是社會學知識的主題--非常的恰當和合於我自己對社會學的想像、理解和期望。不論在和自己的經驗或這一專題中姊妹們見諸文字--多是血淚斑斑的敘述,都見證了個人與社會、行動、結構、微觀,和鉅觀的不可分離/裂性;更重要的是對於其中一者的理解,往往是伴隨著另一者的背景和脈絡而更為豐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