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旦知識庫
 
  1. 熱門:
 
首頁 臺灣期刊   法律   公行政治   醫事相關   財經   社會學   教育   其他 大陸期刊   核心   重要期刊 DOI文章
東吳歷史學報 本站僅提供期刊文獻檢索。
  【月旦知識庫】是否收錄該篇全文,敬請【登入】查詢為準。
最新【購點活動】


篇名
帝俄晚期農民對土地財產權論述之探討
並列篇名
Peasants' Discourse on Land Property in the Late Imperial Russia
作者 何萍
中文摘要
19 世紀末20 世紀初,俄國農業面臨嚴重的瓶頸:生產量不如預期的大幅成長。在該國特有的生產環境下,不斷的將土地引進生產流程以增加生產,是農民解決問題的傳統方案。當人口不斷增加,邊疆荒地開墾達到極限時,土地荒遂成為農業危機的癥結。俄國官方希望以西歐的土地私有財產制取代俄國傳統的土地共有制,用以增加農民生產的誘因。但是農民並不認為傳統的「所有權與使用權分離」的土地共有制是導致問題的重要因素。政府所提的方案對地主有利,卻不利於農民,因為後者得花大筆的金錢方能購買足夠的土地。1861 年大解放後,農民的土地所有權歸於公社所有,亦即公社農民所共有。當政府認為公社阻礙農業進步時,在「維生經濟」盛行下的農民,卻認為公社乃是安全與公平正義的保障,尤其是按照農民勞動力與家庭消費者定期重新分配土地的土地再分配制。在農民的生活經驗、文化與習俗傳統中,公社未必是阻礙進步的障礙。農民認為阻礙農業進步的主要因素,乃是因為不事耕種生產的地主擁有過多的土地。他們相信若將這些土地分配給農民,必能增加農業的生產量。於是,農民要求將全國貴族、政府與教會所有的土地予以進行大規模的「黑色分配」。帝俄晚期,在整個大環境開放下,俄國農民也開始接觸到市場經濟、私有土地制,乃至菁英常用的語言。土地買賣實際上已開始流行於鄉村,但是農民仍嫌此部分土地不足,他們要求更多的土地。一方面,農民不願將土地私有制援引到自己所有的土地上,因而避談這部分的土地所有權問題,另一方面農民更利用菁英的新式語言為傳統的土地集體共有制辯護以捍衛自身的權利。
英文摘要
This article is a detailed discussion of the sending of Embassies of Congratulation and Condolences by the Song to the Liao, following the conclusion of the Treaty of Shanyuan between the Song and the Liao in 1004-5. The two countries showed a sincere intention to establish a long-lasting peace by the exchange of embassies.
起訖頁 121-182
關鍵詞 近代俄國俄國農民土地財產權公社黑色分配農奴解放鄉村正義維德斯托里賓土地與自由Late Imperial RussiaRussian peasantsland propertyblackpartitionGreat Emancipationrural justiceland and freedomSergei Iu. WittePetr Arkadyevich Stolypin
刊名 東吳歷史學報  
期數 201112 (26期)
出版單位 東吳歷史系
該期刊-上一篇 由「聯邦優先」至「南方主權第一」:阿拉巴馬州莫比爾市的分離運動,一八五○年至一八六○年
該期刊-下一篇 辦學與慈善:以檳城韓江中學的經營為例
 

新書閱讀



最新影音


優惠活動




讀者服務專線:+886-2-23756688 傳真:+886-2-23318496
地址:臺北市館前路28 號 7 樓 客服信箱
Copyright © 元照出版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禁止轉貼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