癲癇(epilepsy)是一古老的疾病,從聖經史書上常常有癲癇發作的描述,在20世紀治療癲癇的進展,雖從世紀初即有較有效藥物,但一直成效不佳,60年代只有4種藥物,70年代新藥有carbamazepine 及 valproic acid,在世紀末,美 國FDA陸陸續續核准了幾個新的藥物,使癲癇的治療露出一線曙光。關於“癲癇”一詞,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以前,中文醫學書均寫成“癲癇”。現代醫學書籍中出現的“癲癇”據傳,60年代初,在查考《康熙字典》時發現,“癇”字條所描寫的內容即為癲癇的表現,因此認為“癲癇”的“癇”字應寫成“癇”,近代大陸癲癇專家綜合上述的考查及查驗發現,其病旁的“閒”實際上是“間”的異體字,所以簡化后的讀音應不變,為避免誤讀和混亂,應將字恢復到以前所用的“癇”是合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