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隨著時代的變化、社會及經濟的發展,以及醫療水準的提升,我們對「健康」的定義已不再僅關注於死亡率(mortality)的變化或罹病率(morbidity)的多寡;雖然近年來有些測量健康的工具已相繼發展,如:Sickness Impact Profile, Nottingham Health Profile, MOS SF-36 等,然而這些工具並未完全針對生活品質的概念來設計,而只是測量疾病或失能所造成的衝擊;而過去對健康或生活品質(quality of life, QOL)的測量,多限於歐美文化體系之下,若要將該測量工具使用於另一文化,在翻譯方面及文化適用性都是一大挑戰;另外,目前健康照顧方面也越來越重視「人」而非疾病本身,亦即是重視全人的照顧(holistic approach),有鑑於以上這些原因,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欲發展一份由多個地區、多種背景的人參與合作,並可做跨文化比較研究的測量生活品質的工具,以作為研究、醫藥療效分析、臨床及衛生決策分析、擬定及評估等的參考,因此於1991年開始,WHO展開了研究 QOL的計畫。研究之初他們同時結合了15個不同的國家或地區,作為此研究計畫的分部(division),而後數年針對此研究議題進行一連串的研究、開會、討論,最後經過綜合彙整之後,發表了研究QOL的成果,即一份健康相關生活 品質問卷,定名為「世界衛生組織生活品質問卷(WHOQOL-l00)」,其內含有 100 題測各文化共通的一般性健康相關生活品質的題目,稱之為一般性題目(gencric items),WHOQOL問卷並允許各國依照所訂定出來了的嚴格標準,將原始問卷翻譯為本國文字後,並加入各文化特有題目,稱之為國家性題目(national items)或本土性題目,這些題目能補足一般性題目無法測到屬於各文化特色之下的生活品質概念。
|